在今天的中国,风月场已经是一个几乎消失的词汇,但在古代,它却是非常普遍且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件事。在那个时代,女性地位较低,社会的封建观念根深蒂固。加之古代的政权多由男性掌握,女性的社会角色常常是依附于男性,这也就催生了青楼的出现。青楼,或者说风月场,主要服务的对象是男性,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,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行话和潜规则无锡股票配资,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“风月场”这个词语听起来文雅得多,未了解的人很难将其与妓院联系在一起。其实,古代的风月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行业,拥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从业者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会在风月场工作呢?
如果你走进一个风月场,你会看到里面的女子都是花容月貌,打扮得光鲜亮丽。但事实上,很多这样的女子其实都是孤儿。她们的父母可能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,在她们出生时就抛弃了她们。风月场的“老鸨”们,专门负责寻找这些被遗弃的女孩,并将她们收养。长大后,这些女子自然就成了风月场的头牌。由于从小的生活环境,她们往往擅长歌舞表演,善于展示自己的美貌与身段,能够为风月场带来稳定的收入。对于一些富贵的客人来说,选择这样的女子来侍奉自己,似乎更有魅力。
展开剩余75%另一部分女子则是家道中落,生活贫困。她们可能是从小失去父母,或者被人拐卖。为了生存,她们不得不进入风月场。对于她们来说,尊严与面子已经不再重要。风月场会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,给她们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,甚至在当时,这种待遇已经算得上是不错的。
风月场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,正是因为有这些从业者的支持。而这些女子的生活并不轻松。古代女子在十几岁时便开始考虑成家,若是能够被某些权贵看中,便有可能“赎身”离开风月场,过上更好的生活。因此,她们常常拼命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美貌,争取机会。但是,能够脱离风月场的女子并不多,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她们的吸引力和收入能力逐渐下降,最终可能会被赶出风月场,沦为街头的流浪者。
那么,来风月场消费的又是些什么人呢?大多数是有钱的男性,很多是当官的儿子,因为只有这些人,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风月场消费。据书中记载,仅仅是在风月场内喝一杯茶,就需要支付一贯钱,而一贯钱在北宋时期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00元人民币。如果再点一些酒和菜,需要再支付三贯钱。如果要女子陪着喝酒吃饭,再追加三贯钱。至于寻欢作乐,光是与女子共度一夜就需要一贯钱。若需要提供唱歌、跳舞等特别娱乐活动,还要额外支付至少三贯钱。一般来说,一晚的正常消费大约需要35贯钱。折合现代货币,这大致相当于上万元人民币。因此,想在风月场里度过一个晚上,基本上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承担得起。
这些高额收入大多流向了风月场的老板,而这些收入中,分给从业女子的可能连一成都不到。由此可见,风月场是一个极其赚钱的行业,也正因为如此,在古代很少有风月场会倒闭,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得罪了某些权贵,遭到整顿。
风月场作为一个行业,当然也有其专业的行话。这些行话反映了风月场的运作方式和其中的潜规则。比如,“遛弯”这个词。在古代,街上并不只有一家风月场,而“遛弯”就是一种展示风月场吸引力的方式。每年,风月场的女子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,化上最精致的妆容,走上街头,通过“遛弯”来吸引顾客。这不仅能展示女子的美貌,还能为风月场带来额外的收入和名气。为了确保这些女子的安全,老鸨们会通过行贿等手段得到官员的保护,确保女子们不会在路上遭遇危险。
另一个行话是“过班”。这个词与女子是否能脱离风月场密切相关。若有一位有钱人看上了某个女子,他可以支付赎金将她从风月场赎回。然而,这个过程并不简单,还需要得到男方家中妻子的同意。即使成功赎回,这些女子也未必能过上好日子,很多时候她们只能成为男方家的佣人,甚至遭遇暴力对待。
对于风月场的女子来说,是否“过班”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选择。有的女子可能选择继续留在风月场,过自己想要的生活,而有的则可能希望通过赎身实现“解脱”。无论选择哪条路,都是个体的选择,没有绝对的对与错,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。
通过了解风月场,我们可以看到,这个行业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。它既是一个情感的市场,也是权力与财富的交汇点。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,只有那些情商与智商兼具的女子,才能在其中生存并不断得到发展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